
此外,在上市银行股东中,除证金公司操作较多外,其余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数量变化不大,更多的是一股未动。如建行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,仅有中国人寿旗下一款险资产品新晋成为该行第十大股东。此外,受新股上市锁定期的限制,次新银行前十大股东也均保持不变,只有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“常换常新”。例如,常熟银行前十大流通股东第三季度大面积更换了7家。
负债端压力有所增加年末将至,各家商业银行呈现出积极吸收市场资金的趋势,大额存单走俏背后也折射出了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揽储压力。而在监管趋严、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大背景下,银行负债端承压可能是长期趋势。央行统计数据显示,10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372亿元,同比少增1163亿元。其中,住户、非金融企业存款双双减少,当月住户存款减少6012亿元,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6993亿元。同时,银保监会数据显示,商业银行三季度存贷比数据为74.36%,较二季度的72.85%有明显增长。
尽管如此,境外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意愿已然非常强烈。相比5月15日A股市场投资者的反应平淡,过去一段时间,在A股弱势震荡的过程中,大量境外资金纷纷进场。据央行公布的《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情况》,外资持有A股规模自去年三季度突破1万亿、四季度站上1.1万亿后,今年一季度超过了1.2万亿元。
近年来,在北京养老市场中,民资迅速从一个配角成长为“领衔主演”之一,并逐步强化着自己的作用。相较于政府、事业单位的兜底定位,以及国企、央企普遍谨慎、缓慢的投资与发展,民企更多地承担起了北京养老行业“活性剂”作用,为市场带来更多创新且灵活的供给,满足愈发多元的养老需求。在回忆去年市场环境和政策风向的变化时,多家北京民营养老企业负责人都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,2018年,对于想要进入或已经进入养老市场的民资是至关重要的一年,大量的既有门槛被打破,多项政策扶持限制得以祛除,市场需求也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,可以预见,2019年,北京养老行业中,纯企业、市场化的市场主体会越来越多,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也将迅速丰富起来。
多位券商人士向记者透露,前些年海外投资机构已经通过QFII渠道悄悄参与股指期货投资,且获得不菲的收益。一旦股指期货向沪股通深股通渠道北向资金开放,很可能引发新一轮海外投资机构股指期货投资热潮。与此同时,如何在加大股指期货对外开放同时守住风险,成为监管部门的一大新挑战。
养老民企步入市场新周期“政策和市场都越来越多地向民企倾向,说明民资力量在北京养老行业中的角色正不断被强化。”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老龄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郑志刚分析称。李树丛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,据统计,目前北京550家养老机构、780多家养老驿站中,有90%左右都是社会办或者公建民营的,可见,民间资本投入在持续增长、社会力量在北京养老市场中的地位已愈发稳固,“此前,受制于既定政策,不少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构会选择注册为民办非营利机构(以下简称‘民非’),并非纯市场主体,其中北京全市真正确定为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工商法人登记不超过10家”。